首页 商河奔流

第四十五章

字体:16+-

第四十五章

这个地方县的建制很有渊源,有志可查的可追溯到秦代,然而,典型的丘陵地貌和红黄壤土壤结构,就这些因素而言,上天赐予这方水土的福份相对来说有点吝啬。资源匮乏的小县,国家投资从来没有往这里倾斜,屁颠大的县城里,貌似有几家国营企业,然而,那种国企只是一种门面的妆点,它们的存在,对这地方的经济绝对无足轻重。

以农业为基点的小县域,久而久之的形成了相适应的农耕文化,最代表性的就是人们的计酬方式不是用多少钱,而是以‘稻谷’担数计量单位来衡定,比如:多少担谷去换别人什么东西;嫁女要多少担谷彩礼;帮人做长工多少担谷一年;儿女赡养老人也是多少担谷,“谷”几乎是这个地方硬通货。\

用食物等同货币,还形成了这样的生活方式,证明这地方从上古开始就有生存危机,由于耕地稀少,在这里繁衍生息的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做‘钱生钱’的买卖,如单独指望田里的出产,定然要过青黄不接的生活,为此,分布在城乡的集贸市场,就是该地方某些人赖以生存的活路,可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国家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那强硬政策一刀切地下来,这个地方原有的集贸文化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打击。\

国家提出了‘以粮为纲’,但一个典型靠天吃饭的地方,这样的诉求肯定不适合这个地方的发展,以丘陵为主的地貌,雨水稍多一点就可能发大水;如果老天爷下雨少了,就有可能发生旱灾,六十年代前的几年,为了改变靠天吃饭的状态,建造了很多水库,但由于耕地面积原因,老百姓依然没能摆脱贫困。\

大饥荒年代,江西福建地广人稀,土地剩余,不少人为了女儿们有个温饱,毅然把她们 “卖”到那个地方去;有的为了生计,干脆举家迁移,这样局面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这是该地域历史上最暗淡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