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看着李绩借酒阔谈,竖起拇指。
“高论!老弟的话,使我受益匪浅啊!”
老杨端着酒杯,“来,别光顾说话,老弟,走一个。”
李绩看着老杨喝得很投入。
他提议道:“这酒,你们要是喝得惯,走时带几坛子走。”
老杨笑着说道:
“不错,这酒入口甘甜,味道醇厚,绵软悠长。”
他又转向老宇,“好酒,好酒。适合我们这些上了年纪人的口味。”
老杨酒足饭饱后,就与李绩道别。
“老弟,等着我的话。要是一夜之间不能疏浚河道,你别怪官府那班人不讲情面。”
李绩心下清楚,老杨,老杨,我要是没有那金刚钻,谁敢揽那瓷器活。
“我知道,官者管也。官府有自己的办事原则,那我当然不能信口开河了。”
老杨与李绩猛击一掌,说道:
“后会有期。”
李绩当然是顺水推舟。
“你们快去快回,五万条人命可是大事。”
“时间晚了,官府把他们都法办了,我再有本事,也是徒劳。”
老宇把褡裢背在肩上,对李绩说:“你放心,当日来回。”
李绩看着老杨、老宇远去的背影,在心里筹划着如何一夜之间疏通河道?
他喊来李艾,要他将庄上的金票拿到梁郡官府银号,兑换出黄金。
他召集富有水上作业经验的船家、庄丁一百人,将黄金分发携带。
李绩和李艾乘马先行,到达雍邱码头上船,沿着宁陵地界,顺河而下。
他们一边用木鹅测出淤塞处,用木桩做好标记。
两个时辰过后,一百二十九处淤浅位置全部插上木桩。
一百多名船家和庄丁,按照李绩的交代,分别在梁郡、雍邱、宁陵、睢阳、彭城等地征得采砂船一百多艘。
李绩采取定人、定船、定点的“三定”方式,在宁陵和睢阳沿线,同步疏浚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