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李景隆不会得罪朱高煦,毕竟李景隆也给朱高煦说好话了;二是能够体现李景隆是“真正”地为大明着想,而不是为了私利。
听着李云睿的解释,李景隆老脸一红,犹豫了一下,说道,“我儿,如果这样,别人会否说为父首鼠两端,当墙头草?”
李云睿其实也觉得这样做有些不地道,但他没有更好的方案,毕竟按照历史事实,朱高煦封王之后,没有就藩,还在南京城嚣张了十几年。
“老豆,你跟那些文官聊天聊天时,要突出世子熟读儒家经典、有理政的经验、仁爱孝顺;说高阳郡王时,一定要突出他勇武过人,身先士卒的优点,颇肖陛下之风,那些文官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关键。”李云睿压低声音说道。
这句话李景隆一听就明白了,文官期望的太子是什么样的?首先必须是儒家门徒,有仁孝之心,这样才能和文官集团在一个战壕里。至于一个身先士卒、勇武过人的朱高煦,就是个莽夫而已。一念至此,李景隆点了点头。
其实李云睿给朱高煦挖的坑,不止于此,“颇肖陛下之风”,这句话更会引起文官警惕,四年的靖难之役和朱棣上台后,杀了成百上千的官员,已经让文官心惊胆寒了,如果再来一个朱棣,那岂不是血流成河、人头滚滚?文官会支持朱高煦才怪。
“还有,这两天老豆应该听说了皇孙的事吧?”李云睿往椅背上一靠,拿出了朱瞻基这个筹码。
“倒是在公廨中听了几句。”李景隆一听李云睿说这个,顿时脸上有了笑容。
自从李云睿提醒他,把好圣孙挂在嘴上之后,很多人都不信,但朱瞻基的事传出来,很多人看李景隆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老豆,您要做的事,就是实事求是地跟文官们阐述,不要夸张,只做事实的搬运工,一定要表现出公忠体国,为朝廷、为皇帝分忧的样子,懂?”李云睿说着抛了一个眼神给李景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