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伦难,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下命令的是徽宗皇帝和皇后,他不过就是个传话筒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能够成为郡王郡夫人这个级别的,往往都是达官贵人或士大夫这样的官宦家庭,这个苏访云肯定也是如此。
而在大宋这样的中上层家庭却有着一种另类现象,即常有一些婚姻“失时”女性,长期待字阁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龄剩女”。
这个“失时”就是司马光所说的超过二十岁的未婚女子。
而且这个现象还很严重,当时范仲淹老先生为此做过一个市场调查,总算是弄明白了原因。
他留下一句“在天下物贵之后,而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原因就是一个字——穷!
大宋,尤其是北宋时期军事力量不咋地,可是国力却很鼎盛,可以说差不多是中国古代最有钱的朝代了,为什么这些中上层阶级反而会穷呢?!
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
宋时,婚嫁之费猛增,嫁娶风俗讲论钱财,嫁女花费通常要比娶妇更大,就如同现在国内某些地方的天价彩礼一样。
大宋的老百姓慨叹:“伤生以送死,破产以嫁子。”甚至在神宗时的皇弟扬王赵颢都说自己有好多的女儿,马上就到了嫁人的年纪,为了维持宗室的规格,也不得不向哥哥开口,伸手预借薪俸,以作花销费用,更遑论其他的士大夫了。
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也都抨击这种风俗,包括苏黄米蔡的“蔡襄”说过“婚娶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观今之俗,娶妻不顾门户,只求资财,随其贫富,未有婚姻之家不为怨怒。”
司马光更直白地说过:“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但是却都没啥用!
姑娘出嫁需大量陪嫁,士子取妇得看嫁妆多少,几家欢乐几家愁。社会风气使然,让一些原本家庭并不宽裕的士大夫,无法为女儿按时筹备丰厚陪嫁,又往往顾及脸面,所以只能让姑娘长久地养在娘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