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似的问话一出,在场的众人神情各异,尚书省右仆射兼吏部尚书吕颐浩的脸色有些发白。
张叔夜站了出来,解释道:“陛下,情况是这样的。”
“每年国考中试者,在翰林院研修半年后,部份留在三省一院和宣徽四院任职,还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指到各郡任职。各郡有富有瘠,离家有远有近,大家各有各的诉求。此前是吏部铨政司统一分配,给了某些人营私舞弊的空间。”
“宗老夫子和慎思都知道,铨政司一直是吏部重灾区,前前后后,被查了两位都司,四位左司事以及十几位佥事。”
宗泽和郭永都点了点头,以示附和。
张叔夜看了一眼吕颐浩,继续说道:“元直执掌吏部之后,决心解决这个弊端。他思前想后,定下这个举措。国考中试者,研修之后,需要指郡者集中在一处,当众抽签,抽到哪郡,就去那郡。”
“原来是这样啊。”赵似明白了。
新政二十年以来,科举变成了国考,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精英录取制度。而且二十年更替,当初的进士、遗荫、举荐等方式做官的人,几经淘汰,剩下的也不多,国考中试者成了主流。
同时,当初直接从胥吏书办转正的小吏们,也逐渐退休。但是根据现有的官制,州县官署各局各科,需要大量的吏员充任。这些末入流和八九品小吏,全靠国考中试者填补,不合适。
一是国考中试者人数不多,每届只有数百人,这些人都是大宋精英,拿去当小吏,在目前的情况下就太浪费了。大宋官员缺口还很大,尤其是司法官。国考中试者,很大一部分都在填这个窟窿。
于是在蔡卞为相期间,对官制做了补充。
各郡制置编制条例署每年统计一次,把所辖州县吏员缺口数额,上报尚书省制置编制条例总署,获批后各郡举行郡试,按定额招录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