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之人听了这话,都是精神一振。
确实如同朱林所说,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完全可以等待,南水北调的成功,并且不断的调整图纸。
要知道,这件事遗泽后人,大功一件。
这便是华夏人的不同,一件事,他们更多想的是能否,遗泽后人。
而不是,只顾眼前的自私自利。
“况且,”朱林再次开口,“我会将此事记录在报纸之上,凡是参与了此事的人。
都将被大明百姓,被后世百姓,口耳相传。”
大殿之上,只觉得“轰隆”一声。
口耳相传,登上报纸。
他们可知道,朱林的这个报纸,有多少人,很是喜欢。
就连朝中的这些大臣,现在也是每日一份儿报纸。
朝廷的官报,以及朱林发的小说报。
官报看的多是朝廷的官员,以及读书人。
一份儿不过三文钱。
家家户户都能看的起。
对于民间的百姓而言。
他们更加喜欢的看朱林所弄的小说报纸。
毕竟,他们也没有需求,读书看报。
以至于,朱林的小说报纸,在整个大明都十分的出名。
而小说报纸买的最多的,就是说书先生。
这个行当,还是朱林给弄出来的。
本来,朝廷的人都觉得,这说书先生不可能长久。
让人没想到的是,岂止是不长久?
大街小巷,凡是说书先生,都要称朱林为祖师爷。
不管是茶馆饭馆,还是街头小道。
四处都是说书先生。
别说,就连着朝中当官的这些人,都愿意去听说书先生讲书。
如果,他们的名字真的出现,在朱林所创办的小说报纸之上,这可不仅仅是在大明闻名,后世也定当流芳百世的。
在场的大人都动容了。
互相推诿,最后,翰林院的院士站了出来。
朝廷官报,一向是由翰林院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