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史上最强太子

第109章 攻破庐州,大军凯旋

字体:16+-

旨意是需要润色的。

杨宪写的旨意里,当然不能直白地问官员们,“多少俸禄你们才能不贪?”。他得问到底多少钱,朝廷既能负担地起,官吏们又足以养廉。

而且,官吏们不但要说自己应得多少俸禄,而且要讲讲其他人应得多少俸禄。比如,你一个七品官,认为自己一个月应该得一百石大米。那么,你觉得六品官、五品官呢?朝廷宰相呢,又该得多少大米?朝廷能不能负担?百姓能不能负担?

另外,朝廷明确了,官员俸禄五年一议。将根据朝廷的财政状况,对官员们的俸禄进行增加或者减损。

旨意一出,官场上下一片欢腾。

说到底,别看朱元璋眼皮子底下的中书省,都左一个贪官,右一个贪官的。那是因为,朱元璋的眼里不揉沙子,而不是吴国的贪官太多。

事实上,历朝历代的开国时期,都是朝政最清明,贪官最少的时期。。

吴国绝大部分的官员,还是希望清清白白,做出一番事业的。现在朝廷立下了俸禄的原则,要给大家体面的生活,大家能不高兴吗?

五年一议,更是对吴国官员们的心思。现在吴国不过占据了三省之地,万事以军事优先。现在把俸禄定的低一些,大家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以后,等天下太平了,还可以再加嘛。

甚至于,现在的低俸禄,都能成为大家的一个资历:当年,我官居何职,一个月才拿多少多少俸禄,与朝廷同舟共济、同甘共苦。那时候,你小子在哪呢?现在天下平定了,你跟我争官,凭什么啊?

当然了,最让文官们高兴的,还是朱元璋这个态度。

在朱元璋手下,做什么官员最难?

谏官啊!

渡江之前就不用说了,朱元璋的身边没多少文人,更别提什么谏官了。

后来,朱元璋占了太平府,大军能吃饱饭了,来投奔的文人也多了。有些文臣,就想做朱元璋的“魏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