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正是儒学思想进行蜕变的关键时刻。有无数大儒,想通过“格物致知”,进行突破。但是,即便以宋濂的学问,对格物致知也研究不深。
到了明朝中期,大儒王阳明采用先贤的学问,对着一棵竹子冥思苦想了七天七夜,不但毫无所得,反而把自己累倒了。
最后,王阳明舍弃了先贤对“格物致知”的解释,龙场悟道,创造了“阳明心学”,主张“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番解释,当然让儒学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不过,与此同时,儒家的“格物致知”,也距离现代科学思想越来越远。
现在,朱标提出了对“格物致知”的另外一种解释,为宋濂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对宋濂这样当世第一、苦求突破的大儒,其意义真是如何形容都毫不为过。
当即,宋濂和小朱标一起,做起了“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的实验。
他们很容易就发现,蜾蠃背负螟蛉不是为了让螟蛉子做义子,而是让自己的孩子吃掉螟蛉的尸体。
《诗经》所写,世人公认……竟是真的错了!
“格物致知”小试牛刀,就取得了如此大的战果!自己顺着这条道路研究下去,会取得何等的成就?
宋濂能不激动万分吗?
能不对小朱标另眼相看吗?
天啊!
他才五岁啊,就如此惊才绝艳!
随着他年岁渐长,真不知能成长到何等地步啊!
宋濂看朱标的目光,充满了期待!
……
……
时光匆匆,又是一年过去,朱标已经六周岁了,换算成虚岁那就是七岁。
寻常孩子,七八岁狗都嫌。
但朱标却有一股温润如玉,雍容华贵的气质在身,令人一见不但心生好感,而且不敢小觑。
即便徐达、胡海、邓愈等军中宿将,见了朱标之后,都不得不收敛自身,不敢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