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凡讨厌战争,他讨厌战斗过后失去同伴的感觉。
更难以接受的是他作为一个活下来的人要去安抚那些死掉儿子,丈夫,父亲的人。
有些时候甚至以为是那些人在安慰自己。
记得从高句丽回来的时候,带着大嗓门副官的骨灰去了他的家里。
那个抱着孩子的女人是副官出海前刚娶的老婆。
出海的时候刚有了身孕,船上的兄弟们还嘲笑他说速度有点快。
不过那种幸福感杨凡是感同身会的。
毕竟那个时候自己的儿子也刚刚出生。
可是一场战斗下来,一个妻子失去了她的丈夫,一个孩子连父亲的面都没见到就失去了他。
那种愧疚感到现在为止杨凡都难以忘怀。
本身也不是柔弱的人,战斗时死了再多的敌人杨凡也不会感觉什么,只是只要自己身边的人死了一个他都会很难受。
慈不掌兵的道理就在这里,杨凡也知道自己不是个带兵打仗的料。
而现在,只要能尽量避免大唐将士伤亡,杨凡甚至不惜用最下作的办法去谋取别国。
他对付吐蕃的办法早就开始实行了,不过是借着李承乾的手。
用通商的办法逐步瓦解吐蕃这个民族才是杨凡能想到最稳妥的办法。
虽然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这是避免大唐将士伤亡的最好方式。
文成也是稳住吐蕃人最好一个烟雾弹。
还可以利用文成更深度地将高原上的人民逐渐转变,直到他们成为和大唐人一样。
穿着和大唐人一样衣服,说着和大唐人一样的话,吃着和大唐人一样的食物。
这样人不是大唐人还能是什么。
这些杨凡还不能全部说出来,只有让李世民承认这个策略之后才能一步一步实施。
杨凡在等待时机,也就是文成公主去到吐蕃的时候。
而且做这件事的人杨凡也已经选好了,王玄策当仁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