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军事等方面都了解了后,接下来就是对于南征的商讨。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这种程度的大战,肯定不能拍脑袋就做出来决定,要综合考量的事情很多很多。
包括出征的时间、方向、军队、后勤,然后还有随军军医、文书、奖赏、晋升、抚恤制度等等。
一屋子人对着这一干事宜,从上午一直商讨到半夜,吃过午饭吃晚饭,然后接着肝;然后又吃宵夜、再接着肝......
整整七八个时辰,除了吃饭和必要的休息外,就没停过,就这都还没商讨完。
也就是现在川蜀的官场气象为之一新,换成从前,只怕那几个原有的大员会愤而离席。
地主家的驴也不能这么用啊。
朱至澍还从王府学堂里选了些机灵、有潜力的学员在一边旁听,积累在处理这种重大事情上的经验。
就这样,日复一日,南征会议又开了好多天,直到十一月份,才真正的全部商定完毕,开始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
此次南征,主帅是川军团军团长秦翼明。
为此,朱至澍还去书一份直达夔州,从夔州调来了马家、秦家好些个陈年宿将和后起之秀,一起随军出征;
既是为秦翼明提供臂助,也是培养新生代力量。
随军的还有临时加衔后勤总督的布政使刘之温、临时加衔战时安抚使的按察使张继孟、临时加衔督军使的史今。
但是这个督军使不同于大明原来的督军。
史今只负责军纪和战功核实,并没有权限染指具体的作战指挥。
朱至澍对于大明原有的督师感官极差,大多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一群文官,有几个真会打仗的?
都是些纸上谈兵之人,还大多都只顾着争权夺势、限制武将,能打赢才是奇迹,打不赢才是常态。
但放任武将也的确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