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宪之(史可法的字)应该已经猜想到朕要如何利用驿站创收了吧?”
朱至澍问道。
“陛下的意思,可是要开放驿站系统?”
“使得其不再只是承担军情急递、以及接待持驿符的来往官员;”
“还可承接普通官员及民间的信件邮递?”
史可法几分疑问、几分感悟的问道。
朱至澍用送信一事来开头询问;
那聪慧如史可法,自然也很容易便想到朱至澍所说的办法。
“正是如此!”
“连堂堂的史尚书,往开封老家送信都得靠顺路的友人;”
“不然就得派家丁千里迢迢相送。”
“可见这时候通信之难。”
朱至澍好一番感慨。
却没有就此停下,而是继续说道:
“但史尚书养得起家丁,可不代表全天下的所有百姓都养的起家丁。”
“养得起家丁的,本就已经是少数了;”
“而有能力派他们千里迢迢送信的,那就更是极少数了,百中都不见得有一。”
“但偏偏对于全天下的百姓来说;”
“联系亲友、慰问故知、来往沟通等等,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
“若是驿站能顺利的承接这一部分业务的话;”
“那这项改革不但能减轻朝廷的沉重支出;”
“还能让天下百姓都因此受益;”
“此后,百姓们再也不担心故人一出远门、便这辈子都不知道有没有回音了。”
“利国利民!”
“宪之以为如何?”
说完之后,朱至澍看向史可法,等待着他的回答。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虽然从后世的经验来看,朱至澍知道这项改革一定可以做,并且值得做。
但这种涉及几十上百万人生计、乃至于更深层次的大明战略安全的问题,朱至澍也不敢武断。
征询下这些守旧老成的官员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