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开国之前,卢多逊在柴世宗的周朝以进士科进,成为中枢大臣。最初,周朝皇帝授任卢多逊秘书郎、集贤校理,后升任为左拾遗、集贤殿修撰。乃是和赵匡胤同朝为官之人。
但是,和赵普不同,赵普在周朝,便和赵匡胤,王审言,石守信等人组成义社,乃是和赵匡胤拜了把子的结义兄弟,更不要说赵普在陈桥驿中,涉及筹划给赵匡胤黄袍加身。
卢多逊自然没有这么大的功绩。
如果说到施政能力,卢多逊也比赵普略微逊色一筹。赵普在大宋开国,杯酒释兵权,文官知州,中枢权力重建,改三省为政事堂等,都有赵普的功劳。时人夸耀赵普道:“赵相公,半部论语治天下!”
在这样的政敌面前,卢多逊能够上台,主要的功绩却是揣摩赵匡胤的心思。
后世相传: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力,文辞敏给,好任数,有谋略,发多奇中。太祖好读书,每取书史馆,多逊预戒吏令白己,知所取书,必通夕阅览,及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焉。语出元代脱脱所编订的《宋史·列传第二十三》。
在这样的情况下,卢多逊为了巩固参知政事的权位,必然进一步加强对赵匡胤的揣摩。
一直以来,卢多逊觉得自己能够准确掌握赵匡胤的喜好,关注点,甚至赵匡胤对某一件事的态度。但是,今日她却发现,赵匡胤变了。
仅仅一句话,赵匡胤和他之间,仿佛有了一条深不可测的鸿沟。
君威如天威,一般的大臣,猜不到就猜不到。但是卢多逊很是害怕这样的情景。
他一旦失去了赵匡胤的信任,他不知道自己会落到什么田地。
而现在最可怕的是,卢多逊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点破坏了自己在赵匡胤心中的形象。
他飞速的将近段时间自己做的事情做了一个复盘,毫无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