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在“吃”字上面,是极有天赋的。
火锅也是历史悠久。
西汉海昏侯墓陪葬有“三足镬斗”,死了还要打火锅;三国时期的“五熟釜”,一个铜锅内分为五格,五种不同的汤料烫煮不同的食材,和后世的“鸳鸯锅”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说五熟釜是曹丕发明的,也许魏文帝是位大吃货~~
到了唐朝,达官贵人迷上了精致的小火锅,称为“暖锅”,冬日围炉赏雪烫酒吃火锅潇洒自在。
后世还出土过“唐三彩锅”,即三彩釉陶锅,不知是不是也是“死了还要吃火锅”。
火锅传到东瀛后,发展成“寿喜烧”。
但这些都是上层贵族的享受,火锅的平民化,要到经济繁华的宋朝……对,就是老赵家的江山~~
有个叫林洪的人写过一本《山家清供》的食谱:把兔肉切薄片,用酱油、料酒、花椒稍腌,点火炉、架铜锅,汤沸腾后将肉片氽熟,沾佐料食之。
林洪将火锅称为“拨霞供”,还介绍了羊肉、猪肉火锅,描述得令人舌底生津,可谓火锅达人也。
听完七郎绘声绘色的描述,赵四郎笑道:“幺弟要开这火锅店,是打算用铜锅还是陶锅呢?哪一样可都不便宜啊!”
铸一口锅得多少铜?一个店可不能只有一口锅,至少得十个吧?
至于釉陶锅,连自诩见过世面的赵四郎都不晓得是啥~
赵三郎补充:“幺弟说要开高端的食邑,煮火锅得用好的炭,不然烟熏得客人掉眼泪,还吃啥子?上好的无烟炭可贵了!”
他这些日子下乡收胡豆、帮着石头舅舅打理杂货铺,也有些做买卖的头脑了。
七郎心凉了凉……难怪如今火锅不普遍,原来是门槛高啊!
林氏是做惯菜的,也笑道:“冬日里吃火锅还好,若是夏日,本来就热,还火熏火烤的,幺弟又说做麻辣锅,那不得热得满头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