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文馆的事终于是走上了正轨,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出了一百多位名声在外的名士参与此事。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殊不知男人吵起架来比女人还夸张,这一百多个人每天从早吵到晚,光喝的茶水就不知道要多少桶,弄的好好一个门下省是鸡飞狗跳,大小官员苦不堪言。
偏偏这些家伙大部分时候吵了几天下来结果谁也不服谁,最后只好找李二陛下裁决,如此过了几次,李二陛下不胜其烦,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李承乾。
从那之后,李承乾除了每天处理政务,还要花时间和这些人磨嘴皮子,口才倒是精进了不少。
借着注释经义的机会,李承乾把标点符号和汉语拼音介绍给了这些大儒。
唐朝时虽然也会有人用一些记号断句,不过那都是自己私下里的行为,没有形成系统,远远没有后世那么科学。至于拼音,那是民国时期才发明的东西。
众人按照李承乾的指点实践了一番,都认识到了这种方式的便利,异口同声地称赞太子殿下聪慧,虞世南更是连夜赶制了一份奏疏,建议李二陛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标点符号和拼音。
李二陛下接到虞世南的奏章,看的是一头雾水。只怪虞世南太激动了,奏疏写的不清不楚的,他只看明白了好像是太子发明了一种方便的读书方式,其他的就语焉不详了。
见这事又和太子有关,李二陛下连忙让人去传李承乾,自己则拿着这份没头没脑的奏疏直皱眉头。
李二陛下拿着奏疏发呆,正巧被长孙皇后看到了,一脸关切的问道:“陛下,可是发生了什么事?”
李二陛下晃了晃手里的奏疏:“还不是你那个好儿子,又弄出了个稀奇古怪的东西,叫什么‘标点符号’,说是对读书人识字有益。虞卿老了,奏章写得不清不楚的,朕干脆让人去叫承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