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是华夏民族最隆重,也是最庄严的祭祀仪式,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是人与天的一种“交流”。
通过祭天来表达人对于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同时也祈求上苍继续保佑华夏子民。
后世的祭天仪式最初形成于汉武帝时期,同上古时期的祭天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
汉武帝定制礼仪的时候,规定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祀地,第三年祭五畤(就是五方天帝),每三年轮一遍。
至于祭祀的场所,最开始的时候是每年到高山上去祭祀,后来因为太麻烦,而且劳民伤财,从汉成帝开始就修建了圜丘坛和方丘坛用来祭祀,就是我们习惯称呼的天坛和地坛。
再往后走,祭祀的周期也从三年一轮减少到了两年一轮,最后变成了冬至祭天,夏至祭地。
只能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因为懒惰的天性,人对于自然的敬畏越来越小了。
唐代的祭祀处在了两年一轮的阶段,即头一年祭天,下一年祀地,祭祀的时间分别在冬至和夏至。
除了这两个专门用来祭祀的时间外,大唐朝廷还会在每年的元日大朝会之后举行一次规模比较小的祭天仪式,李承乾要主持的就是这个仪式。
在经过了三天的斋戒之后,天还没亮,李承乾就被内侍唤醒,梳洗换装,一番整理之后上了太子车驾,正好赶在第一缕阳光洒下的时候到了圜丘坛。
在李二陛下和长孙皇后欣慰的目光中祭祀了上天。虽然天气还很冷,不过一番繁琐的流程下来,李承乾厚重的衮服里面都湿透了。
祭天完了之后还要举行启耕大典,李二陛下和长孙皇后带着后宫的妃嫔子女都作寻常百姓打扮,李承乾也换了衣服。
经过一番折腾,李二陛下扶犁走了几步,长孙皇后摘了几片桑叶就算齐活,毕竟不可能真的让皇帝皇后干耕田犁地的活,像不像暂且不说,他们也没那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