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慎也知道李治会对什么感兴趣,早就将杜构这几年的经历打探了七七八八,闻言解释道:“公子,杜文建所以能有如此变化,概因其在辽东改师了荀子学派。”
“荀子之学,精义有二,其一曰‘法令所以导民,刑罚所以禁奸,以法致礼,以刑奉仁’,其二曰‘法后王,崇贤,尚众智,以为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尧舜’......”
萧慎的话很佶屈,但说白了也没什么:
荀子之学的两个主要观点,第一点是肯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为法令和刑罚可以帮助“礼”和“仁”的实现。
这一点从李治手里的《盖牟士民行事守则》,就能体现出来。
随地吐痰,谁都知道这种行为不符合“礼”的要求,然而别说是在大唐,就是后世天朝,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在盖牟城中,却没有人敢随地吐痰。
为什么?
因为代价太大。
吐一口就是十文钱,吐的多了还会被打屁股,还要服劳役,谁还敢随地吐?
哪怕堵到嗓子眼了,恐怕都得硬生生咽回去。
罚钱、打屁股,这些是“法”,而让百姓不随地吐痰,这是“礼”,用“法”的手段,达成“礼”的目标,这就是“以法致礼,以刑奉仁”,简直完美。
至于荀子学派的另一个主张,那就更简单了,整本《盖牟士民行事守则》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这项工程如果让某个人来做,能不能做到这么完美且不论,光是耗费的时间就不知要多少年。
但是换一种方法,集合大家的智慧,群策群力,短短几个月就能成型,即使后期有漏洞,几十双眼睛盯着,也比一双眼睛看得更清楚。
这就是所谓的“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尧舜”,集合众人的智慧,即便尧舜再世也不用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