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帝国年初第一次讨伐大宋,实际已经快要攻破临安城了。
最后关头,正乾皇帝接受了宋主赵桓的乞和,命不对停止攻城并退兵回国,让大宋多活了大半年。
结果,两国停战大半年的时间里,大宋朝廷一直在忙于朝堂争斗,根本无暇备战,导致临安城防体系远远不如去年战前。
如今,同军携灭宋目标而来,临安城十有八九会守不住。
但岳飞都没有命部队展开攻城,就妄图恐吓宋廷无条件投降,却是想多了。
大宋君臣畏惧同军入骨不假,可不到最后一刻,也没有谁愿意放弃既得利益。
赵桓当即便回绝了岳飞的劝降——当然是不可能的。
同军将领狂妄自大视满城军民如无物的行为虽然很羞辱人,可也在客观上多给了大宋朝廷三天的备战时间。
大宋朝廷完全可以这个宝贵的时间加强动员、修缮城防、编练青壮,甚至还有可能等来勤王兵马夹击同军,从而反败为胜。
因而,赵桓听取了首相何矯的建议,一面含辱忍垢答应同军使者三天内就投降,一面却又暗中备战,尽力争取哪怕仅有一成的败敌机会。
可惜,大宋君臣的想法倒是好,却没能逃过岳飞的算计。
其人先是安排耶律九斤三个营的骑兵赶到临安城下,防止大宋君臣走脱。
其后又与行动相对迟缓的步兵师同时赶到临安城下,还故意给宋廷三天备战时间。
这一系列反常行为的背后,自有原因。
半个月前,赵桓听信梅执礼之言,仓促发布诏令,要求京西和淮南四路清野,期望以此延迟同军进攻的步伐。
此诏的利弊勿论,下发的时间显然晚了。
清野诏下达之前,淮南两路就已经被同军第五军攻陷大半。
剩余的州县守军缩在城内都怕得要死,哪里还敢出城执行清野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