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民要越过活泉关投奔巴国没错,楚国信任征北将军公孙骥镇压叛乱綦民也没错,江望舒前来活泉关迎接綦民回家也没错。
尽管三方都没错,但这梁子是结下了,毕竟站在自己的立场都没错,但看别人总是错的。
綦民要回到巴国怀抱,巴国自然欢迎,毕竟人口就是最直接的生产力和战斗力,不过楚人却不乐意了,偌大一个綦地若是綦民都跑光了谁来种地种粮?所以楚将公孙骥要镇压綦民。
对楚人而言綦地便是楚地,綦民迟早也是楚民,綦民要走,他们自然不愿意,于是便起兵镇压,于是綦民又起义反抗。
对巴国而言和楚国本就有旧仇,綦民又是巴人,所以綦民要回家巴国自然乐意,楚军不准綦民回家巴国只好动用武力。
平静许久的巴国再一次与楚交战,江望舒不喜欢甚至谈得上厌恶战争,但有时候只有战争这一个手段能解决问题。
三千巴军,两万楚军,战斗力完全不对等但江望舒还是毅然决然开关迎敌,毕竟眼睁睁看着楚军屠杀綦民他于心不忍。
江珏领着一万二乡勇义军驰援而来解了活泉关之难,否则这一战可能会成江望舒征战至今二十八年的首败。
公孙骥两万大军为何不敢强行破关?江望舒的名头摆在那儿,他也摸不清活泉关巴军人数虚实,更何况谁知道綦地乡勇义军还有多少?
綦民在乡勇义军的掩护下过关,他们对大义凛然的江侯和乡勇义军心存感激,也记住了一个扬名活泉关的少年郎——江珏。
如何记不住这个少年郎?数十万綦民还在关外,若非少年郎领着乡勇义军大败楚军恐怕都过不了关。
反正少年郎一战成名,一战成名的人不少,比如郝萌活泉关之战火烧祁子大军,比如缪斯阳关之战连斩胡塞大将数人,比如淳于期困老吴王乃素与会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