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日本第十一军所有主力部队都已经疲惫不堪,为了达成突围目的,圆部不得不以较为完整的39师团232联队为核心,加入已经失去全部坦克变成步兵单位的第七坦克联队,尝试向杨梓桥到青山桥一带发起进攻——这里正好处于当地一条叫做西河的小河源头,本地河道非常浅,华军的内河炮艇开不过去,而进攻的日本兵可以直接涉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人选择的突围地点确实对他们相对有利。
但也只是相对而言。
突围之前,日军对新四军阵地发射了最后的炮弹和毒气弹,已经构筑了良好阵地且拥有全套防化装备的新四军并未受到什么损害,而且他们通过日军炮击位置准确判断出日军突围方向。
此时,堵在日军突围方向上的新四军部队,是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陶道勇。
这位后世的开国中将早已在华军顾问和器材的帮助下构筑了完善的防御阵地,陶道勇旅长甚至突发奇想,把工兵部队用来帮助自己挖掘战壕的推土机改造成装甲车——这并不难,只要把推土铲升到一个合适的高度,在铲子里堆上一些沙袋,这就是日军无法撼动的正面装甲,然后在推土机车顶上加装一挺机枪就行了。
现在陶道勇手下有8辆这种临时装甲车,旅长把这些装甲车和一个团战士留在方向后面,充当预备队和撒手锏。
日本人孱弱的炮击很快就停止了,带着华造防毒面具的新四军战士们迅速钻出防炮洞,来到阵地的各个位置,根据他们的经验,从鬼子炮击停止到鬼子兵杀到眼前,大约只需要几分钟时间,这种步炮配合一直是装备稀缺缺乏协同训练的中国军队无法适应的。
不过今天的情况不同以往,日军炮击过后,新四军后方的第三师师属炮兵立刻对日军展开反击——华军顾问指挥的炮群准确覆盖了新四军阵地之前300米,纵深500米的地区,先打了3轮急促射,随后又在炮兵观测飞机的指引下打了10轮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