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巨舰大萌

第一百一十三章 工农(下)

字体:16+-

说起来,工业产值超越国府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就是了,毕竟国府是个能在战争期间让钢铁厂倒闭的神奇政权。

大量铺开的工厂,对中国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工业产品带来的大量利润,使得帝国的私人投资者、中国原有的民族资本都看到了好处,让他们对投资中国工厂有了很大的信心。

这一方面因为帝国强行把原本肆无忌惮的外资工业品全部强行赶出中国的缘故。

另一方面,因为孙笑当局给中国设定了20年贸易保护期,在此期间,除了官方特许贸易,帝国民生工业品禁止直接向中国出口(只有一个雾门联通且雾门在官方控制之下,想走私都做不到),帝国投资者在二十年内想要享受中国市场的利润,只有一个办法:投资在中国建厂,雇佣本地工人在本地生产产品销售。

由于输入缺口,又无法进口工业品,现阶段,中国国内对工业品的需求完全是一个无底洞。

从最简单的针头线脑到汽车轮船,只要你能造的出来,绝对没有卖不掉这一说。

毕竟,中国的人口基数在这里,每个家庭买一包针线那也是个不小的数目,而汽车轮船这些东西,就算普通民众消费不起,中国帝国两方面也都有政府采购。

为了提高民众生产积极性,人民银行适时推出了劳保金制度。

制度规定:在中国办厂,所有招募的工人都要上缴劳保金,每月从工人工资里扣除一小部分,企业再为工人缴纳一部分,银行在工人退休后,根据缴纳劳保金总额给工人发放退休金。

另一方面,中华政府也开始实施最低薪金制度,以保障工人劳动所得。

还有工厂集体食堂和卫生所制度,为工人及其直系家属提供起码的饮食保障和医疗保障。

这些保障工人权利的制度自然会增加企业成本,但这些制度也不是中华原创(最低工资始于福特的汽车厂,集体食堂在苏德两国都十分普遍),事实证明,相对于企业增加的那点成本,在市场无忧的情况下,工人生产积极性的提高确实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