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方面。
1941年5月份,通过苏联中转,中国与纳粹德国完成了大战前最后一笔国际贸易——中国给德国一批钨矿砂和橡胶(橡胶来自帝国,帝国已经占据了现位面90%以上的橡胶产能),德国人用搜刮来的一批黄金、美元和英镑支付货款。
以往中国通常会以物易物交换德国的工业品特别是军火,但现在有了帝国,中国已经不怎么需要德国的工业产品了,而帝国方面坚决反对接受德国马克,因此德国人也只能用贵金属和外汇等硬通货来购买这些宝贵的战略物资。
好在,对德国人来说,因为正在跟英国打仗,而美国在德英之间的站队也已经越来越明显(租借法案,另外美国驱逐舰已经开始对德国潜艇开火了),这些硬通货在其他渠道也根本花不出去,还不如换一些对战争更重要的物资回来。
对于中国来说,从德国人那里挣到的外汇可以拿来跟美英购买自己需要的物资:美国的卡车、东南亚的石油和大米等等。
因为战争而普遍粮食欠产的中国,大量进口粮食是必须的工作,毕竟帝国方面对粮食安全线同样非常重视,那边也不敢援助个中国过多粮食。
而中国方面有一个好处,目前为止,除了美英法荷的东南亚殖民地,还有苏联可以提供额外的粮食,而且苏联接受以物易物,中国方面可以用钨矿砂、桐油、橡胶以及更重要的——轻工业产品与苏联进行交换。
这些贸易才是中国最重视的,一方面这可以缓和与苏联和盟国之间紧张的关系,另一方面贸易双方也确实能得到不少的好处。
只不过,美英等盟国此时还在考虑新的对华关系路线问题,毕竟帝国方面不承认之前的不平等条约,欧洲各国在华的特殊利益都已经不存在了,而且他们还要考虑一个强大的中国对其东南亚殖民地的威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