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
乾清宫。
朱棣正在跟内阁大学士杨荣和金幼孜议事。
朱棣坐在上位,品了一口茶,随即放下,就听金幼孜拿出一章奏折,说道:
“皇上,这是前日督察院上奏的折子臣整合了一下,据十三道监察御史及六科给事中所奏,各省道府的各级官员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懒政怠政的问题。”
朱棣听罢眉头紧锁着,面色似乎有些不悦道:
“前些日子才搞了京察,看来这些地方官也得搞个巡抚去治治他们了!”
金幼孜便点点头,接着说道:
“皇上,无论如何,地方官的考察也得加紧了,不然各地造成的政害可不容忽视!”
朱棣点点头,深以为然。
一旁的杨荣却是在看着手里的奏章出神,并未开口。
见状,朱棣便歪着头疑惑道:
“杨学士?”
杨荣这才回过神来,冲朱棣拱手道:
“皇上!应天府今岁押粮进京折损不少啊!”
这是历来都不可避免的问题,朱棣不知道他事什么意思。
杨荣显然也清楚,继续说道:
“皇上,每年江西、湖广、浙江并直隶应天等府押粮进京,因为道路不便的原因总是折损不少,臣在想一个办法能不能解决这件事。”
听罢,朱棣和金幼孜皆是来了精神,若是此事能成,那大明的国库又可充盈几分,不用在为这个问题而发愁了。
“哦?杨学士有何高见?”
“臣在想,因为京城屯粮的原因,总是在每年的初春运粮进京,各地时间都很紧张。其实可以分批次,根据远近不同,各个地方分拨运粮,这样在时间上便不是那么紧张了,既可以减轻各地的人力损耗,又可以减少道路中的折损。”
朱棣听了眼前一亮,点头笑道:
“哈哈哈,杨学士的提议很不错,朕看可行!”
旁边的金幼孜也不禁点头表示赞同,不过依旧不见杨荣脸上浮现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