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911再造中华

第128章 后会有期

字体:16+-

“这就是我想要的机枪。它采取气冷模式,在气候炎热的地区打两百发子弹就要更换枪管,在寒带地区则可以坚持三百五十发到四百发。它有两脚架和三脚架可供选择,使用一百发弹鼓加两脚架的话就是轻机枪,使用二百弹链加三脚架的话就是重机枪……空枪重十四到十四点五公斤,加双脚架的话重十六到十六点五公斤,加三脚架重十九点五公斤,理论射速为每分钟九百发……”李思明指着图纸,一一跟莱茵哈特讲解。

莱茵哈特一个劲的猛摇头:“不可能的,世界上不可能有这样的机枪!”

李思明翻了个白眼:“你是在怀疑德国在枪械制造方面的能力?”

莱茵哈特说:“我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德国在这方面的能力,但是你提出的指标已经完全脱离实际了,我不认为这样的机枪能够生产出来!”

李思明说:“既然不怀疑,为什么不放手一试?相信我,这种机枪并不难生产,用MG-08改造就行了!”

他画出来的其实是MG-08/18轻机枪。一战刚开打的时候各国都不怎么重视轻机枪,麦德森算得上是当时最成功的轻机枪了,德国买了几千挺,然后就没了,唱主角的始终是重机枪。MG-08没有辜负德军士兵的厚爱,在战场上大发神威,无情地收割着协约国士兵的性命,令协约国军队谈虎色变,但辉煌的战绩并不能掩盖它最大的缺点:

一挺总重六十几公斤的重机枪实在太重了!

当时的重机枪大多都是这份量,没什么稀奇的,但是太重的重机枪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必须得七八个人才伺候得来,快速移动基本不可能,跟随步兵进攻?别逗了,有本事你抬着几十公斤重的机枪跟着步兵一起冲锋吧!所以一战时期大多数时候,两军都是纯步枪手在挺着刺刀向敌军阵地冲过去,重机枪在后面掩护,跟随进攻?想也别想。这就导致脱离了重机枪火力掩护的士兵在面对敌军机枪压制的时候显得非常脆弱而无助,步枪跟重机枪对射,那根本就没有任何悬念。吃过亏之后各国都意识到轻机枪的重要性了,纷纷下大力气去给自家的机枪减肥。法国整出了绍沙和贝尔·梅尼西M1909,德国整出了MG-08/15,美国整出了刘易斯和BAR……各种神仙争奇斗艳,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