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真不想做太子

第1042章 跳梁小丑?(下)

字体:16+-

对啊,问题出在哪里呢?

以这个时代的朴素思维,人们很难理解物质的质量和密度之间隐藏的关系。

前文中曾经说过,这个时代流通的银两造假,光是方式就有四十多种,但万变不离其宗,总归是和短斤少两或者是以次充好脱不开关系。

先说短斤少两,在银行这里有专门的称量工具,能够精确倒“厘”的单位,想蒙骗过去完全没有可能。

而以次充好,最常见的就是用铅或者其他的廉价金属混进银锭里面,鱼目混珠,以达到窃取银两牟利的目的。

由于造假手法众多,技法又十分隐蔽,很难从肉眼上分辨真假银锭之间的区别。

但这一切在现代物理知识面前,很容易就暴露原形。

就以灌铅法来举例子:

银的密度为10.49g/cm^3,铅的密度为11.34g/cm^3。

一锭五十两的雪花官银总重约为1865克,真银锭的话,体积是177.79cm^3;而铅锭却只有164.46cm^3。

往银锭里参入的铅越多,体积上的偏差就会越大,瓶口的落差也会变得越明显。

可能有人觉得,差距这么小,能用肉眼分辨出来吗?

答案是,当然可以!

那个特制的一号瓷瓶,顶部做的细长,就是为了放大这种差别。

来捣乱的那个家伙自称拿来的官银,自以为银锭作假上的技术高明。

若是在其他地方,还真有可能被他蒙骗成功。

可这商业银行是什么地方?

这是李恪心目中,用来最终与雍帝决胜的重要手段之一,许许多多的细节早就在私底下有过探讨和研究。

针对假银锭、假铜钱的应变、反制手段不知道有多少,大小瓷瓶称量法只是其中比较简单直观的方法之一而已。

这其中的奥妙就没必要普及开来,只需要让大家知道商业银行有这个分辨真假的能力就好了。

适当保持神秘感,有利于建立商业银行强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