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州文化气息颇为浓郁,倒不是歙州读书人多,而是歙州的笔墨纸砚业颇为发达,沿街有不少的文化用品发卖,明明是商业旺盛之地,但所卖之物品风雅,倒显得文质彬彬起来。
歙州的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
由于山多地少,林茶收入成为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
粮食不能自给,须从外地调入。
在地狭人稠、生活贫困的处境下,勇于进取的歙州人民,为了摆脱困境和出售林茶等土特产品,不得不离乡背井,远赴他乡,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歙州商人即在江南城镇进行贸易。
到了现在也是如此,在江南活跃的歙州商人颇多,不过现在歙州还没有被改置为徽州,所以大名鼎鼎的徽商之名还没有出现。
那得到宣和三年的时候呢,歙州才会改称徽州。
歙州文雅,但对于赵顼来说,这地方还是太穷太偏僻了。
逃亡至此的赵顼再歙州重新建立起一个流亡朝廷,以歙州的州衙为办公地点,歙州局限于自己的原因,州衙又破又小,下起雨来还漏水,大宋百官挤在小小的州衙中,被突然而来的秋雨淋湿,人贴人挤在一起,冻得瑟瑟发抖,就是是一群避雨的小鸡仔一般。
不知道是谁率先哭出声来,继而哭声响成了一片。
赵顼哭得尤其伤心。
能不伤心么?
从汴京被赶到临安已经够委屈了,现在竟然从临安被赶到歙州这穷乡僻壤,且不说以后怎么去见祖宗的问题,就说现在他自己就够委屈的了。
然而更加委屈的还在后面呢。
因为秋雨缠绵,百官也不愿意受罪,于是第二天来开朝会的人变少了,赵顼赶紧派人去寻找,却发现没有来的人已经人去楼空,已经偷偷地溜走了。
到了第三天,来的人更少了,一样是偷偷溜走了,人越来越少,甚至禁军的人也偷偷溜走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