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后一个锦衣卫

第332章帝国危机(一)

字体:16+-

转眼来到了金秋十月,十月往往是秋收的季节,但是这一年,秋粮的征收,实在是让崇祯皇帝大为失望。

大明帝国几乎完全就靠着点儿粮食,土地的产出,几乎是大明所有经济收入的来源。

江宁,江南织造府,所产出的丝绸,虽然远销海外,每年都能够带来不菲的收入。

可是整个大明帝国的经济结构,依然还是以土地产出为主。

更何况丝绸,完全靠种桑树,桑叶的产量,决定蚕能够织多少丝。

时间拉回到天启元年,打从万历末年开始,天灾连连,土地的产出,粮食根本就不够吃。

既然粮食不够吃,农民就不愿意把地改成种桑树,在天启元年以后,大片的桑田,又恢复成了稻田。

随着天灾持续不断,这种情形越演越烈,直接导致丝价的暴涨,产量的减少,导致大量的丝织工人,面临无丝可织的窘境。

整个天启一朝,出口在海外的丝绸,数量越来越少,能够换回来的银子也在减少。

唯一能够补贴大明收入的也只剩下能够出口波斯的瓷器,景德镇的瓷器甚至为了讨好波斯人,在瓷器上,勾画了大量的可兰经,以及相关图案。

这样的瓷器运到波斯以后,大受欢迎,可是瓷器这玩意儿,不但需要高岭土来烧制,瓷器上的有些涂料,比如一些天青色和蓝色,必须进口,因为大明就不产这些矿石。

天启年间,百业不振,能够从海外进口矿石的大船,出航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自然矿石也很少,整个瓷都的产业,近乎于陷入了停顿。

除了保证官窑的正常运作以外,以供给皇家的瓷器,其他的几乎全停了。

似乎一切都陷入了恶性循环,永远也没有尽头!

崇祯元年,十月,在天启皇帝死了一个月以后,崇祯皇帝失望的发现,自己的哥哥留给自己的完全就是一个烂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