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章错把怀庆的郑王写成了潞王,潞王在卫辉呢,已改正。)
后世有句俗话说的好——在找别人麻烦之前,一定要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两把刷子!
对郑、赵两王如此,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惹到了什么人。
对叶宰亦是如此,他想找二王麻烦也有那个实力,奈何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偏偏又自顾不瑕。
还没等他下令兵出紫陵村,神枢营便派快马来报,碗子关北面陆陆续续逃回来一千多流民。
经查证,全部为闯军掳走的河南百姓,鄣德、卫辉、怀庆等地都有。
据流民交待,他们这些人本就是被裹胁的,而且都不愿意离开故土,于是利用山区复杂的地形摆脱了流寇的监视逃了出来。
传令兵带来王重华的原话,“请抚台示下,这些人是杀是留?”
嗯?
叶宰不禁陷入沉思当中。
杀,当然是一了百了的手段。首先,儒家文化里就没有俘虏生存的土壤,世人共知“一日从贼一辈子都是贼!”
其次,谁知道里面会不会混有奸细?即使能查证流民身份,可谁又能保证他们里没有变节者?
留,工作量就太大了!放进来容易后续工作难。
甄别工作你得做吧?
这些人遍布三府地盘,必须派出大量的人手前去他们居住地查证。
基本的生活物资总得管吧?
这些人被掳走前家里已被打砸一空,没吃的没住的,既然都收留了便不能再让他们活活冻死饿死。
再有,说不定还会涉及到分地的问题。
流寇每过一处均烧杀抢掠,百姓手里的地契大抵是没有的,那就得找当地官府的黄册、鱼鳞册来对比。可很多官衙被流寇烧了,有没有册子都不好说。除非记载着真实数据的白册。
但这是不可能的,不说掌管白册的小吏们还活没活着,就算活着,白册也是小吏们的传家宝,一个个讳莫如深。要不然,他们也不能在事实上架空了很多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