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接到圣旨后就曾经以超然的战略眼光提出反对,他认为幽燕兵战斗力强却缺乏忠诚,他们常常以父子来维系上下级关系。而李嗣业则已经形成了良好完备的军事体系,所以李嗣业和史思明的交战双方,李嗣业获胜的几率要大一些。若他们只是进攻武关或在坐等收获渔利,很可能就会失去收降大量幽州兵将的机会,而李嗣业一旦击败史思明,军事实力将获得极大增强,他们则再无机会收复中原。
然而李豫新登基不久,此时唐朝廷依然是李辅国主导,郭子仪并无多少话语权,他的上表在朝堂之上被李辅国亲自否决。
李嗣业此时率领大军刚刚攻克蓟县,距离幽州城已经不足两百里,听闻郭子仪已经率军北上,不费吹灰之力便收复了许多城池,已经接近了燕军撤走的洛阳。
他放下斥候送来的消息感叹道:“李豫小儿或许会成为我与史思明之争的最大赢家,他接受了史思明的降表,又不费一兵一卒便拿回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土地,果然有新君气象啊。”
岑参上前叉手道:“主公眼下兵强马壮,挟兵戈之利正是图谋中原的好时机,不管他两方如何归顺或结盟,我们的态度永远不变。”
李嗣业点头道:“岑夫子所言正合我意,只是眼下史思明所占据的幽州城兵力雄厚,城池坚固,若要拿下它需要折损不少人马,要是真的与其两败俱伤,那倒是得不偿失了。”
岑参对答如流:“无论是幽州还是中原各地均是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可供大规模的骑兵和重型火器输送,这便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如今南朝廷久在南方缺少战马,兵力投送能力和攻城能力远远不如我们,等我们攻下幽州之后,再南下扫**中原各州,击败朝廷取得中原,甚至可以一举南下完成一统。”
史思明为了完成力量积蓄,主动收缩兵力,在营州、幽州集结了十四万兵力,而在邺城留下了四万兵马给史朝义。他虽然已经主动投降,但还是信不过朝廷,万一郭子仪不讲规矩北渡黄河,他也好有个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