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城小巷

第20章 我家就住六渡桥

字体:16+-

六渡桥一带的居民被公认为是最正宗的武汉人,古三皇的人最自豪的也就是这一点。

“你住在哪里?”碰上有人这样问,他们都会洋洋自得地说:“我屋里就住在六渡桥”。但凡碰到初相识之人,即便别人不问,他们也会主动告知。

说三皇街,无人知晓,说六渡桥,八方皆闻。

其实,现在的六渡桥只是一个大概的地理范围,并无具体所指。有条六渡桥街,在铜人像旁边,它只是一条小巷,仅有5户门牌,可能是武汉市最短的一条街,不是通常人们口中的六渡桥。

六渡桥历史上肯定有座桥,且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写法,地名由来也诸说不一。

相关典籍上讲,六渡桥因附近的六度庵而得名。叶调元在一首诗的自注中提到六度庵,“自上堤自在庵至下堤六度庵、会馆约十余所”。“六度”本是佛家语,即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方面修炼,到达彼岸。清道光二年(1822年)范锴所着的《汉口丛谈》中有首《汉口竹枝词》写到:“妾似垂丝牵不断,郎如飞絮任斜飘,人都说是伤心树,怕上春风六度桥”,这是它最早的文字记载,六度桥后传为六渡桥。

关于六渡桥的来历,三皇街的老人们则另有故事,他们说这一带原来是湖淌子,臭水沟,有个遭业的太婆,儿子早年去世,剩下一个独孙淌水时,不小心失足淹死。太婆伤痛欲绝,为了告慰亡灵,她将自己家里仅存的六斗米全部拿出,发誓要募捐修桥,以绝后患,人们很同情,也很感动,纷纷出钱出力,最后桥修成了,就取名“六斗桥”,“六斗桥”后传成“六渡桥”。

古董爹爹却坚持说,应该叫“绿豆桥”,因为当年修桥的太婆拿出的不是米,而是绿豆。“绿豆”、“六渡”,今天的武汉话读音完全一样,在老辈的口中,“豆”读duò(跺),而不读dòu。光头俗呼“青皮豆”,有首汉味童谣:“青皮豆,豆青皮,青皮头上插红旗”,这两个地方的“豆”发音都是duò,说的时候,嘴巴还要略微嘟起。古董爹爹的根据似乎要充分一些,街上的人都说“lóu duò 桥”,可能说的就是“绿豆”。孰是孰非,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