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

字体:16+-

在我看来,作家冯玉雷是一个顽强的文化寻根者,一个试图“还原”丝绸之路文明的梦幻者,一个追寻敦煌文化的沉醉者,一个执拗地按照自己的文学理想来建构文字王国的人。这样的人,虽身处繁嚣之中,由于痴迷之深,其孤独几乎是必然的。

冯玉雷的小说创作开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陆续发表中篇小说《陡城》、《野糜川》等,并且出版了长篇小说《肚皮鼓》,他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更注重作品的文化意义。1998年,临近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之际,冯玉雷完成了纪实体作品《敦煌百年祭》,以类小说笔法,书藏经洞之悲剧。这是他的敦煌文化小说的肇始。别看文笔近乎通俗,立意却不肤浅,兴趣也不在猎奇,而是落在如陈寅恪所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语义阐释上。他要探究的是,敦煌何以成为伤心史,伤心在何处?伤心的仅仅是学术吗?伤心的只是一座藏经洞,抑或一个王道士?对于王道士,作者的看法较为深刻:不是简单化地唾骂他“卖国”了事,而是写这个被历史戏剧化地置于矛盾焦点的小人物,为孤绝所困,为生计所苦,为情势为挟,为愚昧所驱,其行为及其后果带有某种“假私济公”的性质——出于私欲是本意,是出发点,“济公”却是始料所未及的客观使然。大量珍贵文物被盗卖了,大不幸也;但珍贵文物因祸得福,几乎在一百年间躲过了重重灾难,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了,致使敦煌学成为资料丰满的显学,又是不幸中之万幸也。它们不是藏在自家的而是藏在别国的博物馆里,是让人痛心疾首的事;但它们终究没有像圆明园的珍宝那样被劫掠一空或者付之一炬,又让人在痛心之余感到了些许欣慰——在全球化和资讯空前发达的今天,这后一点也许会变得愈益突出。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