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瞫梦龙道:“你是外乡人,所以不知。巴蔓子将军是我巴国第一大英雄。数年前,有贵族叛乱,驻守在东部的巴蔓子将军赶回国都江州平乱。但他兵力不足,于是向楚国借兵。
“在楚国都,将军恳请楚王出兵相助。楚王答应出兵,但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要将军割让他驻守的三座城池,同时要他把儿子送到楚国当人质。为了尽快平乱,将军答应了。
“将军借到兵,带着楚军赶到江州,平了叛乱。乱平,楚王派使臣要将军兑现当初的承诺,将三座城池割让给楚国。
“将军对楚国使臣说:‘不错,当初我的确答应过,但那是楚王乘人之危,我作为将军本来就守土有责,岂能私下将三座城池割让给外国?虽是如此,当初我答应了楚王,也一定要信守承诺,决不让你为难。城不能割,但我的头可以割,用我之头,充我之城,以谢楚王’。
“将军边说边抽出佩剑,一下将自己的头割下来。断头之后,将军仍然站立。楚国使臣没有完成接纳三城的任务,只得将将军的头颅带回国去复命。
“楚王深受感动,令以上卿之礼埋葬了将军的头颅。我巴国内则实行国葬,其无头之躯埋葬在都亭山。此后,国人在多处建将军神祠,立像享供。此处便是其中之一。”
楚国人巫城感叹巴蔓子将军的忠勇。
巴蔓子的生活年代,史载不祥,仅有“周之季世”一语,有多种说法,且意见较为分歧,其中一种意见认为其借楚救巴的事情发生在公元前323年至公元前317年之间,当时的楚王是怀王。因此,有可能当时荼天尺五人所拜的神像不是巴蔓子,而可能是廪君像(白虎神),因此处曾为郁水巴氏的管地,或者是虎安山的氏圣祖、氏雄祖。估计记录或有误,因《乌江战纪》故事主要来源之一的《丹涪水志》成书之时,不论巴蔓子是何时代人,其英雄壮举均已发生,深入巴人之心,视为有巴一国第一大英雄,因此《丹涪水志》记为巴蔓子。同时,这丝毫不影响五人当年在令旗山结拜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