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蜿蜒小路,两行茵茵新柳,细雨岑岑,斜坡之下,绿江波涛,氤氲水雾,数只轻舟摇晃,泛出浅浅涟漪。
舟檐靠岸,三两脚印轻踩,几人身影渐稳,齐齐看向这山岭小镇,依山傍水之间,炊烟……
“那……应当不是炊烟吧?”
正当众人环顾四周景色之时,一人却如此煞风景,指着不远处高耸入云的“烟囱”,直言问道。
所有人沿声望去,只觉冷汗扶额。
“那当然不是炊烟!”黄昊哲回应道。
事实上,这四人皆知道,只不过相较于他们所见到的烧制工厂里排烟口,眼前的“烟囱”愈发有些另类。
“这是南方常见的窑炉类型,与北方平川不同,南方山脉广多潮湿,顾窑炉以‘长、宽、缓’为特点,代表窑炉便是宋代龙窑。但元朝之后,景镇重石灰钙釉改为石灰碱釉,氧化钾含量增加,龙窑分室,逐步过渡为‘葫芦窑’,与此同时,北方馒头窑也被引入景镇,与葫芦窑并驾齐驱成为景镇窑炉最主要的两大烧制形体。”
“那祭红釉的烧制也是由这类窑炉烧制而成的?”黄宗钰问道。
云曦却摇头,“据《江西大志•陶书•窑制》记载,御窑厂内另有一种‘制员而狭,每座只容烧小器三百余件’的专门烧制颜色釉的‘色窑’,其形制与明中期马蹄窑相似。适宜烧制厚胚和氧化钾含量较高的瓷器,族史记载,永乐、宣德时期祭红釉便是在这类窑炉之中烧制而成。明末清初,镇式柴窑盛行,以龙窑窑体和葫芦窑烟囱为型,窑身砌以护墙,能减少热耗,开裂等,烟囱顶采取退台式钢笔尖状处理,能缩短烧制时间,同时烧成质量颇高,已演变成景镇独有窑炉形式。”
祭红釉是“泰安”接下来的首要任务,而黄宗钰作为“泰安”的总经理,于这些常识,自然不能陌生。她虽有些厌弃宗钰身上的纨绔之气,但总归是需要辅助,便详细解释了一番,虽有诸多术语,但几人也能明白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