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逐鹿(全三册)

字体:16+-

打黄维兵团系由中野担任主攻,中野作战谋划的主要担子压在刘伯承肩上。

华野并不担任主攻,按道理说粟裕应该相对轻松一些了;而事实上他反倒更紧张了。他晚年说:“淮海战役中最紧张的是第二阶段(即打黄维),我连续七昼夜没有睡觉,后来发作了美尼尔氏综合征,带病指挥。”

毛泽东敲定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方针。交给粟裕的任务是派遣几个纵队协同中野围歼黄维兵团;钳制、阻击南北两线蒋军,确保中野歼黄的彻底胜利。遵照这一命令,粟裕派三个纵队加上江淮军区两个旅,阻击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的向西增援和向北挺进,阻断其与黄维、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四个兵团的联系;又派遣八个纵队阻击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使其无法增援黄维,也无法增援李延年、刘汝明。华野对付的是五个兵团的四十多万人。

粟裕后来指出,大兵团作战,钳制和阻击行动至关重要,不仅是为着保障主战场胜利完成任务;还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战局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创造下一个有利的战机。粟裕的这个观点,受到毛泽东和华东党政军最高领导人饶漱石的充分肯定和极高评价。

“兵无常势”,战局发展瞬息万变,随时必须做出准确判断,否则后果难料。粟裕认为,最易引起战场形势逆转的是徐州杜聿明集团四十多万大军。这是十分让他揪心的。他想,杜聿明的行动无非是两种,固守和出走。为了下一步歼灭杜聿明集团着想,粟裕认为不能为了确保打黄战役而把杜聿明集团堵死在徐州;应该是既要利用打黄把它引出徐州,又不能让它靠黄维太近,必须把它限制在我们预先设定的地域。

中野的打黄战场同样教粟裕牵肠挂肚。从刘陈邓致中央电(按规定都抄发粟裕)知道,围困黄维之后,中野决策层判断三天可结束战斗。中央军委于是指示粟裕阻击杜聿明集团的兵力后退六十公里,以免打黄维结束后杜聿明迅速撤回徐州;阻击李延年兵团的华野部队也向后退,引诱李延年前进。待打完黄维之后,也方便收拾李延年兵团。粟裕认为三天歼灭黄维兵团的判断太乐观了,应考虑至少十天。因此华野阻击部队大幅度后让是十分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