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群星

17、成长

字体:16+-

汪海成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读到暗物质概念时的心情。

“这都胡扯些什么啊?实在找不到解决方案来解释这个世界了是吧?都什么呀!”

那时候他上高一,在《科学中国人》上第一次读到关于暗物质的科普文。

跟很多其他物理概念的诞生不同,暗物质的提出纯粹是为了解决天文物理基本理论和观测到的宇宙现实的严重不符的问题。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天文学家就已经发现星系的旋转速度高得不合理:根据旋转速度算出的引力数据远大于星系中所有星体质量所能提供的引力。广义相对论重构了引力的意义,但是丝毫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数据差距太大,已知星系物质能产生的引力甚至不到应有引力的十分之一,这完全无法解释宇宙中星系的结构。

如果引力的概念没有出现颠覆性错误,那么这就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宇宙要保证现在这个样子存在,所拥有的物质应该是所有能观测到的物质的十到二十倍。我们观察到的物质只能提供宇宙所需引力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那么提供了剩下百分之九十至百分之九十五引力的巨大质量物质到底在哪里?

宇宙大爆炸论的完善进一步加剧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宇宙只有我们能看到的那些物质,那么大爆炸后宇宙膨胀的速度应当比现实快得多得多!这再一次证明,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所有物质远少于宇宙真正拥有的物质量。

寻找那些不知道在哪里的物质经历了很多挫折。在汪海成当年看来,完全是因为绝望,天文物理学家才提出了“暗物质”的概念:

不带电荷,不与电子发生干扰,有质量, 有引力。

这是一个投降书似的物质概念——

为了解决引力问题,这种物质需要大量存在,有质量,有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