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十三年前有的这个故事的创意,那时我和这个故事开篇所描写的主人公的境遇相同,在东北的一家报社做热线记者,每天奔波在一个又一个的突发现场,付出巨大但收获甚微。
一个深夜,我躺在报社的新闻采访车上待命,看着满天的繁星,我突然和搭档摄影记者说了一句话:“要是哪里有个算命的,能够算出明天哪里有新闻发生就好了。”
摄影记者看了我一眼:“还是别有这种能力好,以你的性格,如果知道哪里有灾难性事件发生,那你一定不是去做报道,而是去阻止事件的发生了。”
没错,我就是那么一个人,总是在采访时利用自己的能力把事件往好的方向推动,总是希望这个世界可以少一些灾难,多一些幸运;少一些用手机拍摄后发到朋友圈的冷漠看客,多一些可以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哪怕是敢于大喝一声的草根英雄。
这本书中,有很多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在经过虚构时间、人物、地点后,我把这些事件融入故事,使得这本小说成了一本披着科幻外衣的现实主义作品。
总书记曾经在文化界的一次盛会上指出,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希望我的这本书能够符合这个要求,用科幻的手法来记录这个时代,记录我们变老的每一天。
本书创作时,也正是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正走向没落的时代。就像我现在供职的报社社长王林先生说的那样:告别了铅与火,我们走进了互联网时代。任何企图阻止报纸没落的举动都是反动的,我们要拥抱互联网。变革的只是新闻的呈现方式,不变的是我们对新闻的理解、认识和追求。
沉舟侧畔,病木枝头。希望这本书既是对已经存在了一千多年的报纸行业的一份哀思,也是对新媒体时代来临的一份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