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燕战纪

第18章 一个接着一个忽悠

字体:16+-

“代耕”即“代耕架”,又称“人力耕架”,顾名思义,是一种依靠人力牵引取代畜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在历史上,代耕架最早出现在唐代,“造人耕之法,施关键,使人推之,省力而功倍”,可以证实当时代耕架的出现。但代耕架却是在明代才得到较大发展,明代一个奇人固定了“代耕架”的样式。

此人便是明代有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王微!

王徵在《代耕图说》中写道:“先为两辘轳架,两辘轳系两长索,贯犁其中。两人递转辘轳之索,一人扶犁往来,自可耕也。”

用一根长索将两个辘轳连接在一起,两人分别站于辘轳两侧,一人于其后持犁保持犁前进的方向。辘轳两头安装十字交叉的橛木,两人通过手扳橛木,使得“代耕架”带动着犁向前进。手扳橛木,辘轳滚动代替纯粹的人力拉犁,如此便达到了节省体力的目的。同时三角形的人字架有利于保持架子的稳定性。三人合作,轮流协作,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后世,很少有人知道这种农耕工具,是因为这种代耕架制作成本较高,切用途单一,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但是……

现在情况却是不同?

首先,精通杠杆原理的刘哲,对代耕架进行了一些改进和简化,在不影响功能的情况下,极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和成品大小。

其次,因为这是江州!

蜀中多丘陵之地,各种大型农具运输不便,整个社会普遍都是人多牛少,指望畜力更是不太可能。

于是,代耕架的普及,还是相当有市场的!

刘哲稍微计算一下,之前十个劳动力的工作量,三个人就可以完成。

如此一来,那些望族还有什么理由埋怨劳力不够,来拒绝他的政令?

很快,十几个木匠,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刘哲检查了一下,留下其中做得最好的三个人,因为他们对杠杆原理,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其他的人,都各自给了一些钱,打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