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公元前358年,秦国对韩国发动了进攻,秦军大败韩军于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
三晋之中,韩国最弱。因此,这一战的胜利并不能充分体现卫鞅变法的成绩。
“打败韩国算什么啊?有本事找魏国去练练。”朝中甚至有这种风言风语。
秦孝公何尝不想打败魏国?做梦都想。当初他招贤纳士,力主变法,不就是为了从魏国手里收复河西失地吗?然而,无论是他还是卫鞅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魏国的实力仍然远在秦国之上。如果没有合适的机会就贸然进攻,只怕费力不讨好。
《孙子兵法》第四篇第六条记载:“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镒与铢皆为计量单位,一镒为二十四两,一铢为二十四分之一两,二者相差576倍。孙武的意思,只有实力对比完全对我方有利的情况下,才能够主动进攻。而且攻势一旦发动,就要像从千仞高山上决开积水一样,飞流直下,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卫鞅在静静地等待,等待一个能够让秦国人痛痛快快打一场大仗的机会。
这一等就是四年。
四年间,魏国的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一位名叫庞涓的青年将领脱颖而出,带领魏军东征西讨,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其势头之劲,远远超过老将公叔痤,堪比当年的吴起。
魏国无疑变得更加强大了。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夺取了富丘及漆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
自魏武侯时代开始,卫国就一直依附于魏国,借以抗衡对其虎视眈眈的赵国。这一次,卫国也不例外地向大梁派出了求援使者。
魏惠王迅速作出反应,派庞涓带领八万大军进攻赵国,而且命令鲁、宋、卫等仆从国出兵相助。单从八万这个数目看,魏惠王恐怕不仅仅是为了救援卫国,而是为了消灭赵国才派出如此庞大的军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