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秦帝国(精华版)(全5册)

四、等而围之 兵法破例

字体:16+-

第一次犯难了,赵括在行辕大帐反复转悠揣摩,不能决断。

赵括之难,在于选定一个确定的进攻方位。斥候反复密探,证实秦军主力集结在老马岭营垒与丹水南三陉营垒,西部的沁水营垒不是重兵;秦军丹水营垒向北推进了三十里,与另两道营垒隐隐然形成了三面照应,似乎只给赵军留下了上党东部的回旋地带。从大势看,赵军在长平关外与丹水两岸,已经集结了五十余万大军,背后又有十多万大军防守百里石长城营垒,大军退路以及邯郸粮道的畅通是完全可靠的。说起来,赵括也不是全部放弃了防守,而是在确保背后营垒的前提下,集中南路大军攻秦,态势上是进可攻退可守,不失为完善方略。更重要的是,秦军总兵力也是五十余万,与赵军大体相等。

赵括精熟兵法经典,回忆一番,前辈兵家谁也没有对军力对等下的战法有过论述。能记起的只有《孙子》中的一句——敌则能战之。此句,说的恰恰是兵力对等时,要设法战而胜之。也就是说,兵力对等之时,最能体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一根本,没有拘泥一道之战法。唯有一点明白无误,这便是要战胜敌方。赵军之长是轻锐猛攻,若充分施展大举进攻,无疑有极大优势。

对兵力不对等的情势,《孙子》也有几方面原则: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以此格言,秦军兵力既不能包围赵军,也不能进攻赵军,更不能分割赵军;但要决战,只有三种情形,或对峙互守,或相互进攻,或一方主动进攻。时至今日,两军对峙已经三年,秦军依然没有进攻态势,剩下的只有赵军猛攻了;否则,只有永远在上党对耗下去。赵括对秦军战略意图的判断是:名将不在,攻取上党没有胜算,只有长期对峙,以国力拖跨赵军。敌之所欲,我不为也。秦军要久拖,我自然要速决。否则,赵国陷入泥潭,甚事也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