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复寄住在黄致的别业,专心致志从李咎那里挖掘新知识。他用一张老实憨厚的脸和黄致的敲边鼓,从李咎手里“借”到了一个显微镜和全套制作涂片的工具,就着这套工具,徜徉在新知识的海洋里,完全诠释什么叫求知若渴。
李咎一边写《百家杂学》,一边带着学生做各种实验,一边应付尤复和黄致两人的千奇百怪的疑问,不几天就等到了交税的日子。
王得春亲自看着长工们将交税的粮食称好捆上马车,到最后一车装好了,他便跳上车辕,随车一起去县衙收税的粮仓。
李咎让罗家父子牵出阿宅来,叫上了哑巴一起跟去征税的地方乔什么情况。
王得春已经合计好了所有税赋徭役,一路上和李咎仔仔细细地解释内里的事。李咎才知道,原来徭役可以用钱代替,但是粮食不行,粮食必须用实物去交,因此除了交额定的税,还要多交一些“路上的损耗”。此外,县里的财政收入,除了国库的款项,就是地方自己征收的杂税。
这倒也解答了李咎的一个疑惑,为什么大雍朝廷规定的税是十五税一,但是实际上许多地方佃农要缴纳的税赋租等占全部劳作结果的八成以上,即使是有土地的自耕农,也要上缴至少五成粮食和布匹。
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好就好在这里,统一了税赋。虽然后期免不了被架空执行,沦为一纸空文,好歹也推动了赋税制度改革。
现在这个状况,说什么都为时过早。那些后来很好的税赋制度,现在可未必就好使。但是不管怎样,压在农民身上的负担,实在太重了。
也不知是李咎的名气在外,还是王县令仁善的缘故,至少青山县的征税工作相对和平许多,如数如量拖去入仓就完事了。一切都井然有序,并没有李咎之前听说的淋尖踢斛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