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燕国都城蓟的空气已经带上了沁人肺腑的丝丝凉意。燕王喜因为体质偏胖,耐不住暑热,最爱凉爽的秋日。随着暑气消退,燕王萎靡的情绪逐渐振奋起来。这日,他在召见了刚刚回国的相国栗腹之后,又立刻召见了昌国君乐间。
乐间五十余岁,乃名将乐毅之子。与驰骋疆场的父亲不同,乐间自幼多病,出仕后一直在燕廷担任文官。他体质虽弱,性格却果敢坚毅,明察善断,颇受燕王倚重。
此时,乐间坐在元英宫的大殿上,神色异常严肃,仰头直视着玉陛之上的君王,嘴里据理力争。
“臣认为不可,望大王回心转意。”
燕王不悦,他原以为昌国君会毫不犹豫地支持这个军事提议,因为无论怎么看,它都是于国有利的。
“赵国的壮年男子多死于长平。这次栗相出使赵国,亲眼见赵国国力衰弱、境内人口凋零,孤儿还未成年。相国认为,此时正是伐赵的良机。”
乐间侍君多年,怎会看不出燕王的心思?只是他个性刚直,无法做到曲意迎合,当即厉声问道:
“大王遣使通关,为赵王祝寿。相国代表大王向赵王献上五百金,赵王酒宴三日。此举已向天下展示了两国约好。如今相国刚刚回国,立刻向大王提议攻打赵国,岂不是不仁不义?而不义之战,必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燕王不为所动,冷冷说道:
“国家之间,何有仁义?”
“抛开仁义,单论强弱的话,大王认为是刚刚败于长平的赵国更弱呢,还是现在的赵国更弱?是刚刚取得长平大胜的秦国更强呢,还是现在的燕国更强?”
“……”燕王沉默,因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乐间见状,进一步劝说道: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依旧能够战胜挟大胜之余威的秦国。因为赵国是四通八达的国家,赵国的百姓皆能征善战。大王怎么能够听信一人的片面之词,轻率地认为可以攻伐这样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