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内阁,是太祖高皇帝借胡惟庸一案,直接废掉两千多年传承的相权,以加强皇权之威,而后才出现的产物。
昔日皇权和相权之争。
今夕皇权和臣权之争。
从某种意义上去说,就是小农经济体制下,永远都不会过时的话题。
只是内阁有丞相之实,却没丞相之威。
这就使得在大明的国制下,内阁处在较为尴尬的境遇。
倘若在司礼监这边,有支持自己的掌印太监或秉笔太监,能争取到批红,那手握票拟的内阁,才算能硬气起来。
批红权和票拟权,一个在司礼监,一个在内阁。
这有效钳制住了内阁,不叫内阁再蜕变成另类的丞相。
加之裁撤三省,另设六科给事中,所具有的封驳权,在内阁一步步增强政治属性的背景下,总的来说是很尴尬的。
但凡是朝中的言官御史,弹劾某位内阁大臣多了,迫于朝中舆情的压力,那就要上疏请辞了。
所以说大明的内阁大臣,首辅也好,次辅也好,群辅也罢,只要兼顾不到各方利益,就里外受气。
“所以说…方从哲他们的意思,是再观望观望?”
朱由校拿着手里的奏疏,似笑非笑的看向李永贞,说道:“你离开文华殿之前,方从哲他们几人,是何态度?有何反应?”
“启禀皇爷。”
李永贞微微欠身道:“方元辅他们,初闻此事时,表现得很震惊,给奴婢的感觉,像是先前并不知情。
奴婢随王太监离开前,特意走慢了些,那文华殿内,传出方元辅几人的声音,好像是在彼此质问。
至于别的…奴婢就不清楚了。”
“内阁这般软弱,妥协,日后怎么替朕分忧。”
朱由校双眼微眯,冷冷说道:“着司礼监驳斥,另传朕口谕,命内阁主持廷推,遴选贤才,补入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