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侍在御前,对每一位内廷太监来讲,都是朝思暮想的事情,这代表着在内廷的地位和权势。
王承恩来乾清宫服侍,有两天了,从最初的兴奋,渐渐变成谨慎和惶恐,天子太勤政了,以至于他忙碌个不停。
因为归德府河道贪墨的丑闻,原本闹腾的朝堂安静了,王承恩觉得外朝的文官群体,一个个都怕了。
站在御案旁,王承恩精神高度集中,低着脑袋,随时听候天子旨意,此时的朱由校伏案忙碌着,处理一封封奏疏,东暖阁内很安静。
“启禀皇爷,三大营的陈策、童仲揆、戚金联名求见。”
殿外一道声音响起,打破了这份平静。
王承恩微微抬头,明显瞧见天子持御笔的手,顿了一下,旋即就低下脑袋,心里却紧张起来。
“宣。”
朱由校放下御笔,眉头紧皱起来。
陈策、童仲揆、戚金联名求见,那定是三大营这边,查出来什么事情了,不然绝不会这般。
御极登基之初,朱由校没有去动京营,只是叫张维贤提督京营戎政,行汰兵减饷事,就是想警告在京的勋戚群体。
明初时期的京营,那是大明最精锐的王牌军队,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拱卫京畿安危的三大营,渐渐就糜烂掉了。
除了文官群体鼓捣的那些,大明自身体制之外,渐渐在朝失去话语权的勋戚群体,唯一能动念头的,就是京营了。
吃空饷,喝兵血,冒名顶替……
恰恰是清楚这些京营的弊政,朱由校才一直忍着没动,因为那时候动京营,他不能确保是否能掌控局势。
万一牵扯到的勋戚多了,是抓?是不抓?
现在敢动了,是有陈策、童仲揆、戚金他们,所领的精锐之师,从辽东战场走了一圈,立下赫赫战功了。
即便牵扯到的勋戚多了,朱由校也敢去抓,去审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