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1860年5月的瑷珲之战,在很长时间里都评价不高,原因很简单:
战斗的双方一方是鲁西亚的地方总督府,而另一方则是当地的“土著”,这有啥好说的,无非是,在自己力量投放不及之处,鲁人又吃了个大亏罢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同意,“飓风可能是蝴蝶翅膀引起的,仔细研究发现,瑷珲之战居然是东北亚局势变化的开端。”
这一战后,直接相关的中华、鲁西亚两国政局都大有变化:
中华方面,居然开始驰禁封锁关东,从赋诗超级能手弘历开始的禁令终于被废止。
咸丰十年(1860年),柳条边墙被废弃,鼓励关外招民垦荒——在直秀原本的世界里,这个决定也发生了,但之后因各种原因移民进展缓慢。
之后,因煤矿的大量发现解决了取暖问题、良种的出现解决了粮食问题,尤其是金银铜等贵重矿产解决了财政问题,加上铁矿等的大量出口,移民的口子越开越大,后来居然合不拢了。
和1861年开始的关内自强求富活动不同,因关外地广人稀、官府控制力不强,一开始大开发的主力就是商人——到后面,种地致富的平民也参与得越来越多。
因为原材料本地能大部分自给,加上鲁西亚要入侵的刺激,此地区居然慢慢建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底子差是影响发展,但也不是没有好处,最起码瞎指挥和拼命占便宜的人少了许多。
这种重大变化当然深刻影响了中华日后的发展。
而鲁西亚也是变化颇多。
本来,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战败后,鲁西亚的扩张重点就不在乌龙江流域。
1856年后鲁人增加了高加索征服的投入,同时开始了在中亚的试探,而乌龙江流域,则完全是皇帝的一厢情愿和当地总督出于建功立业的冒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