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活在南宋

第三七三章鹿苑书院

字体:16+-

官府创办的书院一般叫“官学”,像某某县学、某某府学,还有最高的国子监,这些都是纳入官府管理体系的学校,主持的也是朝廷专门派来的官员理事。

但和后世一样,求学的人太多,官学的位置有限,所以地方上的私人,甚至官员就出资兴建了大量的私学,招募大儒名士授课,名气折腾大了便叫做某某书院、而无名无声的便叫做“私塾”、“学堂”。

提到书院就不得不说咱大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了,像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郑州的嵩阳书院,这四大书院盛极一时。

最早的官办书院始于唐朝,盛于宋、元,解于清末,在民国之时进行了改制,一直传到现在的小学、中学和大学。

宋时的书院就类似于现在的教育机构一般,来授课的先生在教授完课业之后,是需要领薪水的。

在识字率很高的大宋,找到“大字一箩筐”的人不少,但是能教学生做学问考科举的人少之又少,至于有成功科举经验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原因是那些考中科举的人都去做官了,除非有日子过得拮据或者有崇高理想的人才会在私人书院中授课。

鹿苑书院在其父主理时期,有学生百人,每界科举考试在发解举试中,通过县试的有十人之多,过州试得中发解举,到礼部参加省试的每界总会有两三个,然后过省试得中皇榜,哪怕是吊车尾成绩的,也会有一个。

所以鹿苑书院在当年可是名气大的很,许多考科举的士子慕名而来。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科举考试所需要的钱财,一般农家更本是负担不起的。

普通寒士在科举及第者中占比是极少数的,而且他们也并非贫苦人家出身,大多数是村里一些拥有田亩数很多的乡绅地主,那些穿补丁衣服,吃粗粮窝头苦野菜的人家,除非人极其聪慧者,若不然其家人是不会浪费财力、物力来供养一个脱产的壮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