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
祭天台上。
身着正红色龙袍的赵朴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宋徽宗赵佶的无奈之下,在宋钦宗赵恒的漠然之下,缓缓地踏上了台阶。
一步一个脚印。
速度并不是很快。
此时的赵朴知道,
无论他走得快还是走得慢,对于继承大典来讲,都无足轻重。
但却好像未来治理国家一样。
要每一步都慎重。
至少每走一步,他都会觉得身上的担子很沉重。
无论是接下来需要改革,还是需要其他的步骤。
对他而言都是相当沉重的。
改革,万一处理不善,那就是下一个王安石。
北宋灭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的党争。
自古以来,党争都是灭国之兆的前奏。
例如晚唐的历史,明末的历史等等。
这都是前车之鉴,
他不得不深思熟虑。
毕竟,治大国如烹小鲜,如果不慎重,稍微一走神,火候差了,所有的地方就差了。
还有用人之道等一系列以前他在十年内考虑过的。
没有考虑过的各种阶级矛盾,各种社会关系,乃至于关乎民生小事,他此时都要思考。
这台阶有多长,他就要思考有多久。
毕竟这北宋的弊病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轻易解决的,否则王安石也不会被迫辞官了,宋神宗也不会死得那么的早。
大宋是以文治为立国根本的。
所以,文人是有特权的。
得罪了,犯罪了,甚至被证据石锤了,都不会触及生命危险的,大部分都是贬官和辞官比较常见。
而且这项默认的潜规则,似乎已经是大宋官场上绕不开的规则了。
但是,文人多好空谈,而且还各自相轻。
脑袋瓜子贼灵活,喜欢勾心斗角。
这群人,用得好,那就是对敌国的大杀器。
用不好,那就是毁灭国家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