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中,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静静的思考着,虽然方才朱高炽的话语遭到了他的反对,但其中的一些看法,还是拓宽了他的思路。
税收是整个大明的财政支撑,根据律法规定,分成了十几个不同的类别,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银子叠加在一起,才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身为皇帝,他对每年的税收也有一定的了解,仅仅是江南的确商业税务就占了国库的三分之一。
虽然历年来,朱元璋都奉行减税的政策,但这个数字依旧是十分可怕。
而从这个数字中,可以深刻的看出大明的潜力。
“孙儿想修路的想法不是坏事,只是咱现在的确是囊中羞涩啊。”
朱元璋心里也明白,修路不是他下几道圣旨,拨多少银子就能立马解决的事情。
修好了官道,将会带来一大笔的税务收入,百姓们行走在路上,自然是免费的,可商人不一样,只要是在各个地区之间游走,就需要给予地方政府关税。
路好了,无疑会刺激商人的流动,关税也会成倍上涨。
同时,商人低贱,朝廷不能收百姓的路费,倒是可以借助关税的由头,从商人身上把修路的费用给赚回来。
若商人能和朝廷对接,避免了地方政府对其进行剥削,也能变相的保护商人的利益,推动商业的发展。
就大明的未来而言,修路百般好,只是奈何实际情况不允许,或许只有北方长城稳固后,才能将目光放在道路之上吧。
想到这里,朱元璋摇了摇头,心中颇有些无奈,就在这时,刘三吾上前一步,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臣以为,皇太孙所言有些道理,官道就是大明的血脉,血脉不通畅,又如何能让一国气运通畅呢?”
“所以,臣觉得修路之事不可耽搁,可以慢慢进行,但不可停止,天下商队来来往往,都需要在官道上过,此事若是继续这样放下去,恐怕会对驿站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