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会议上。
唐琳站起来,看着大屏幕说:“经过技术检验科的比对,两次爆炸物的来源相同,均是自制炸弹。外形采用碳酸饮料外壳,不容易被发现和识别。通过搜索,炸弹来源渠道多种多样,原材料甚至极易在网上购得,所以要从来源上寻找到行凶者,还需要通过大数据再筛查。”
宁峥看向另一边:“Shock,你有什么想法?”
Shock点了点头:“在采购渠道上,我想从购买人群、购买次数以及购买地区等方面着手做进一步筛查,看看有没有什么线索。”
负责现场勘查的丁澍城说:“从现场来看,第一次爆炸的时候,爆炸物是隐藏在一大箱可乐里被搬运进去的。因为同时被搬运的还有另外的饮料和会议用品,并没有引起关注,也没有对该批饮料进行探测。另外,在对进货渠道上,也没发现问题。现在初步怀疑是货车在卸货时被人替换。”
“第二次爆炸,同样是用碳酸饮料瓶,但是可以从监控探头看到,把饮料瓶拿到该处位置的是一名聋哑的流浪人员,经过对该流浪人员进行控制后,其供述出,是有人让他把饮料瓶放在那里的。具体是谁指使,流浪人员称已经记不得。”
通过对两次爆炸案的梳理,宁峥总结:“从两次爆炸案的犯罪手法、犯罪地点来看,应该是同一个人所为。心理侧写仍旧沿用我之前所作的,凶犯认为司法不公,很可能是曾经遭受过不公平对待的犯人或者家属,且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这点从他采取的两次作案地点可以看出来。”
“现在两次爆炸地点,都在司法机关,这是对我们的挑衅,凶手很有自信能不被我们发现,不排除还有第三次爆炸案的发生,而且很有可能还会升级。但是爆炸的事件越多,凶手露出的破绽就会越多,所以我们更得抓紧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