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商人,不少都是富可敌国的。可是在农耕时代,商人地位其实并不高。
于是,商人就会想方设法的和官员勾结。官商勾结,这才能使得生意越做越大。
后来,朝廷甚至于为了解决财政危机,还会公然卖官。
汉武帝时,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为了弥补用度,汉武帝一开始也是卖爵位,但买者较少。为了更好地充实国库,朝廷试着给买武功爵的人授以“实权”。价格从第一级十七万铜钱,每级多加两万铜钱。虽然价钱高,但人们买官还是很积极的。这下子,国库充实了,但汉武帝也开了“卖官”风气之先。
如果说天下在汉武帝这样的雄主手里还不会出现太大问题的话,那么东汉末年汉灵帝当政年间,卖官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小**,汉灵帝把官位给明码标价了,当时官位的行情是二千石的官位要花两千万购买,四百石的官位要花四百万购买,甚至朝廷三公这样最高级别的官,都明码标价地卖。
曹操他爹曹嵩,曾出巨资官至太尉。到后来,汉灵帝觉着这么来钱还是少,又加了一条要求,官员上任要先支付相当于他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许多想做官的人都因无法交纳如此高额的“做官费”而只好望洋兴叹。
当然朝廷也不是傻子,他们很清楚卖官鬻爵的后果。后来他们终于发现了卖官的弊端,可是没办法啊,国库缺钱啊。于是,大多数商人买到的官职,都只是“功名”,也就是做官资格,具体当什么官,什么时候当官,对不起,得朝廷说了算。既然都制度化了,那卖官就明目张胆起来。响应最积极的,自然就是商人。
而商人在拥有了巨富之后,便担心自己的富贵不保。朝廷一开始卖官,他们便急不可耐的想卖一个官职,这样才好提升自己的地位。
到了西晋的官场一塌糊涂,很快也就灭亡了。后来的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期间,卖官更加普遍,这些小朝廷一个比一个短命,卖官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催命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