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杰需要的商籍和路引,最快也要明天才能到手,那就意味着方杰还得在漳州府外滞留一个晚上,不过让他庆幸的是,他不用跟倭寇们待一个晚上。
汪直死了,全家一起上路,漳州府府尹郑全很干脆的下令砍了汪直全家的脑袋,照说这样的命令不该由区区府尹独断专行,可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被倭寇围城闹的心烦的读书人们一致赞成郑全的决定,这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这种情操和精神让漳州府里的读书人都很亢奋,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可以高,潮迭起了。
自古以来华夏读书人都很爱惜自己的羽毛,所谓羽毛其实就是名声,有了好名声就能当大官,当了大官就有了决策权,就容易青史留名,这才是读书人一辈子的终极使命。所以虽然外面有倭寇围城,老百姓们已经过了好些天提心吊胆的日子,吃不上新鲜蔬菜也没人将粪水运走以至于满城横流,但那些文人们却在看到汪直授首后弹冠相庆、载歌载舞,一首接一首的打油诗传出来,歌颂君王,歌颂朝廷,当然也忘不了歌颂最有风骨的府尹大人。
这是一场文人的盛会,外人参加不了也无法参加。
汪直的人头被竹竿挑到城墙外面,方杰也看到了,那是一张普通的脸,有些瘦,或许是因为没有了血液的填充,感觉上颧骨特别凸出,就像是皮包骨头,一双眼睛怒睁着,却完全没有了神采。
这是郑全郑大人特意嘱咐给倭寇们看的:你们不是想要救汪直么,本官便要杀了,是不是特生气啊?生气就对了,生气你就来打我呀!我赢了加官晋爵,我输了照样可以名留青史,来吧,来打我吧,我已经饥,渴难耐了!
倭寇不能理解大明文人的思维模式,他们还没有进化到这种程度,事实上直到几百年之后全世界都远远没有进化到大明文人的那种思维层次,单单就华夏人来说,反倒是退化了,退化的务实了,退化的只重视利益了,就如同是松浦大将一样,当看见汪直头颅的那一刻,松浦大将就下达了撤退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