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戏侃三国

第103章 不遗余力

字体:16+-

所以我们看到了孙权一直在不遗余力的为荆州绞尽脑汁,刘备秣马厉兵准备进攻东川,曹操称魏公逼死了荀彧,称魏王吓死了荀攸。除了刘备日子过得尚可,曹操和孙权都憋了一肚子气。

单刀会之后,孙权本想起倾国之兵决战关羽。但是又听到小道消息说曹操又带三十万大军打来了,吓得孙权不敢轻举妄动,大都督鲁肃领兵防守合肥一带,严密监视曹军的一举一动。其实本来曹操想再次南下跟孙权玩玩,后来傅干上书曹操,就目前来看,打仗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孙权和刘备羽翼已丰,不是能用闪电战击败的了。那怎么办呢?就得用综合国力耗死他俩。傅干建议曹操加强内部建设,兴建学校储备人才,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一政策在若干年后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在后三国时代,魏国人才济济,而吴、蜀则人才凋零。蜀国的柱石姜维那是魏国培养的,最能打的夏侯霸是从魏国叛逃过来的。魏灭蜀,姜维好歹在剑阁能和钟会僵持,诸葛瞻能带兵和邓艾进行自杀式决战。再看晋灭吴的时候,东吴居然没能进行一场像样的抵抗。由此可见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条政策其实可以送给国足共勉,加强梯队建设才是王道。

回过头来说曹操,不就是想当个王爷嘛。王粲、杜袭、卫凯、和洽四个新人举双手赞成。再看跟随自己多年的元老荀攸居然不答应。曹操心里委屈。想当年曹操最艰难的岁月就是跟袁绍进行国家德比决战的时候。曹操最坚定的支持者就是荀彧和荀攸。荀彧坐镇许都,稳固后方给曹操打气。荀攸作为随军参谋总长,全程参与整个官渡大战,献计献策,居功至伟。但恰恰就是曹操最看重的两个人,在曹操想当魏公、魏王的时候公然唱反调。这是为什么?是忠于汉帝吗?肯定不是的。荀彧和荀攸自始至终都是忠于曹操的,汉献帝在他们眼中只不过是曹操一个宾服天下的装备。当汉献帝和曹操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荀彧和荀攸一定会毫不犹豫的站在曹操这边。曹操每在危机时刻,留在后方看家的都肯定是荀彧。不仅仅是因为荀彧有才,那是因为荀彧忠心。想当初力劝曹操接纳汉献帝号令天下的是荀彧,要说荀彧对汉献帝忠心,那没有人会相信的。比如汉献帝结交刘备,亲自认证刘备是正版皇叔的时候,连曹操都没在意,是荀彧敏锐的发现汉献帝要搞猫腻,提醒曹操早做准备。这是一个忠于皇帝的人能干的出来的吗?在衣带诏大案中,汉献帝和曹操几乎是公开撕破了脸,荀彧坚决的站在了曹操这边,支持曹操杀了董承。要说荀彧忠于汉室,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荀彧和荀攸,至死都是对曹操一片忠心。荀彧为什么阻止曹操称公,跟荀攸为什么阻止曹操称王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曹操好。因为随着曹操事业的做大,或许曹操自己都没有觉察,这位丞相大人越来越膨胀。随着曹操的膨胀,这位天下敬仰的曹丞相,逐渐做了很多败人品的事。新人都巴结他,老人都怕他。能站出来提醒他的只有荀彧和荀攸。连朱元璋都知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曹操早早的称公称王有什么好处吗?完全没有,只能让皇帝张牌变得危险,让曹操这匡扶汉室的柱石之臣逐渐变成了叛臣。天下并没有统一,真不是考虑排场的时候。曹操称公也好,称王也罢,亦或是跟日后诸葛亮那样自贬三级也好,都是面上的事,他还是整个北方的最高人物。为了面子上的事失掉人望,荀彧觉得不值。但凡劝曹操升官的,其实都不是为了曹操考虑,都想当开国功臣。曹操的双眼已经被蒙蔽,一意孤行自封魏公加九锡。荀彧作为老哥们得劝劝他,之所以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说是奉天子以讨不臣,都是因为曹操有着无可争辩的正义性。曹操的官爵都是汉献帝心甘情愿册封的,如果曹**迫汉献帝给自己加官,那和李傕、郭汜、李乐等人还有什么区别呢?